教師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三)
- 時間:
- 2018-12-21 16:17:48
- 作者:
- 鄒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0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共計60分)
1.西方最早的教育學著作是( )。
A.《奧德賽》
B.《論演說家的培養》
C.《法律篇》
D.《理想國》
2.杜威所主張的教育思想被稱作是( )。
A.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B.要素主義教育思想
C.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D.永恒主義教育思想
3.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符合了人的發展的( )。
A.整體性
B.穩定性和可變性
C.差異性和不均衡性
D.階段性和順序性
4.學科課程分科過細,偏重書本知識,同實際生活距離較遠,不能照顧到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立足于克服這些缺陷的課程是( )。
A.綜合課程
B.核心課程
C.選修課程
D.活動課程
5.我國近代頒布并實施第一個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子癸丑
D.壬戌學制
6.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們進行了著名的“教學與發展”的實驗研究,其帶頭人是( )。
A.贊科夫 B.列昂杰夫 C.魯利亞 D.魯賓斯坦
7.皮亞杰的研究表明,感知運動階段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兒童漸漸獲得( )。
A.客體客觀性 B.主體客觀性 C.客體永恒性 D.主體永恒性
8.在論述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最近發展區”這一重要概念的是前蘇聯心理學家( )。
A.巴班斯基 B.彼得羅夫斯基 C.維果茨基 D.斯米爾羅夫
9.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12~18歲的個體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 )。
A.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B.主動感對內疚感
C.勤奮感對自卑感 D.友愛親密對孤獨
10.卡特爾根據對智力測驗結果的分析,將處理數字系列、空間視覺感和圖形矩陣項目時所需的能力稱為( )。
A.晶體智力 B.流體智力 C.三元智力 D.情緒智力
11.我國第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是( )。
A.《論共產主義教育》
B.《教學與發展》
C.《教育史》
D.《新教育大綱》
12.教師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教師與其他專業人員的根本區別所在是( )。
A.為人師表
B.教書育人
C.教學研究
D.熱愛學生
13.教師正在上課,一位遲到的學生突然推門而入,同學們不由自主的轉頭去看這學生,這種現象屬( )。
A.不隨意注意
B.隨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隨意后注意
14.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開始獲得守恒概念的個體,其思維發展屬于(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15.下列不屬于認知學習理論的是( )。
A.格式塔學派的完形一頓悟說
B.托爾曼的認知一目的說
C.考夫卡的完形一頓悟說
D.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說
16.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什么時的一種極端反應( )?
A.個人壓力 B.生活壓力 C.工作壓力 D.社會壓力
17.費登伯格認為,職業倦怠是“過分努力去達到一些個人或社會的不切實際的期望”的結果,這是一種( )。
A.臨床的觀點 B.社會心理學的觀點
C.工作環境的觀點 D.社會歷史學的觀點
18.研究表明,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是那些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師,以及具有( )。
A.A型人格的教師 B.B型人格的教師
C.C型人格的教師 D.D型人格的教師
19.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引起學習發生的是個體的( )。
A.成長 B.經驗 C.反射 D.反應
20.達爾文小時候曾被認為是低能兒,牛頓小時候成績很差,華羅庚在初一時還補考過數學,后來使他們大腦中的潛能發展起來,并產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 )。
A.學習 B.成熟 C.時間 D.年齡
21.說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一般可通過言語來進行清楚的描述的知識是( )。
A.敘述性知識
B.陳述性知識
C.程序性知識
D.條件性知識
22.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學發展理論,中學生的主要發展任務是( )。
A.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B.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C.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D.獲得同一感,克服混亂感
23.以“海因茨偷藥”為例,如果認為“海因茨不能去偷藥,因為如果被抓到就會坐牢",則說明,這種觀點屬于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中的( )。
A.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B.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定向階段
C.好孩子定向階段
D.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
24.適當過度學習能促進知識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過度學習是學習熟練程度達到( )。
A.130%
B.140%
C.150%
D.160%
25.主張“教育無目的論”的代表人物是( )。
A.羅杰斯
B.杜威
C.盧梭
D.涂爾干
26.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 )。
A.認知 B.情感 C.意志 D.個性
27.以下哪一項不屬于知識的功能 ( )?
A.預期功能 B.監督功能 C.調節功能 D.辨別功能
28.安德森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對知識進行分類,其中對事實、定義、規則和原理等的描述屬于( )。
A.隱性知識 B.顯性知識 C.程序性知識 D.陳述性知識
29.技能被定義為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肢體動作方式和( )。
A.智力動作方式 B.操作技能方式 C.運動技能方式 D.思維方式
30.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對原有知識、原則進行重新組合,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迅速提取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儲存在( )。
A.感知 B.思維 C.注意 D.記憶
二、多項選擇題(共10小題,每題3分,共計30分)
31.一個正確的教育心理學實驗通常要求研究者做到( )。
A.至少操作一個自變量
B.至少設置一個安慰劑控制組
C.隨機選派被試進行實驗處理
D.在實驗組和一個或幾個控制組之間至少要比較一個因變量
32.皮亞杰認為,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機能包括( )。
A.圖式 B.同化 C.順應 D.平衡
33.對學生學習風格差異的研究發現,場依存型者更感興趣的是( )。
A.社會學科 B.數學 C.化學 D.人文學科
34.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取向,即教師專業發展的( )。
A.理性取向 B.實踐-反思取向 C.社會取向 D.生態取向
35.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幾種重要成分是( )。
A.認知成分 B.批判成分 C.教師的陳述 D.操作成分
36.班杜拉認為,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并把強化分為( )。
A.效果強化 B.替代性強化 C.自我強化 D.直接強化
37.一般說來,學習動機并不是通過直接卷入認知建構過程,而是通過某些中介對學習產生作用的,影響認知建構過程的中介有( )。
A.學習情緒狀態的喚醒 B.學習準備狀態的增強
C.學習注意力的集中 D.學習意志的提高
38.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有( )。
A.穩定性 B.靈活性 C.獨創性 D.流暢性
39.合作學習是一種由若干名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的一個小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的教學策略,其特征是( )。
A.操作化 B.系統化 C.程序化 D.結構化
40.在社會主義中國,德育包括(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藝術教育 D.道德教育
三、判斷題(共5題,每題2分,共10分,正確的選擇“A”,錯誤的選擇“B”)
41.(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教育。
42.( )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和促進的作用。
43.( )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上課。
44.(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45.( )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則。
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模擬試題答案
1.【答案】B。解析: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又稱《雄辯術原理》、《論演說家的培養》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A選項,《奧德賽》又譯《奧狄賽》、《奧德修紀》、或《奧德賽飄流記》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兩部史詩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亞特》,統稱《荷馬史詩》)。《奧德賽》延續了《伊利亞特》的故事情節,相傳為盲詩人荷馬所作。《奧德賽》共12000多行,也分為24卷。C選項,《法律篇》,據西方研究柏拉圖的專家考證,《法律篇》是柏拉圖的晚期作品。柏拉圖在74歲高齡時才著手寫《法律篇》第一卷。柏拉圖在去世時并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稿子,至多只是有一個初稿。現在人們看到的《法律篇》是柏拉圖死后由他的學生、奧巴斯的腓力浦整理后出版。《法律篇》共12卷,但有些作家把《伊壁諾米》也劃了進去,變成了13卷,但一般都認為是12卷。《法律篇》大致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臘,特別是雅典的城邦的建立、地理位置、政府結構、選舉制度等情況。對話內容涉及法律、宗教、教育、歷史、哲學、藝術、倫理、外交、貿易、家庭、婚姻、技藝、公民生活等。前三卷主要討論立法的宗旨和立法者必須具有的素養和條件。第四卷到第十二卷分別論述各種法律和法律制度。D選項,《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于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2.【答案】C。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杜威和克伯屈,它以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為基礎,是美國文化精神的反映,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批判,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A選項,存在主義教育是一種以存在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教育理論,20世紀中期流行于美國和西歐各國。存在主義是一種把人的存在當作其基礎和出發點的哲學。但存在主義者所說的“人的存在”指的是個人主觀的“自我意識”,即人首先存在著,通過他自己的自由選擇而決定他的本質。存在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波爾諾夫,奧地利的猶太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法國的馬塞爾、薩特,美國的奈勒等。B選項, 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的與進步主義教育對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稱傳統主義教育、保守主義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萊、I.L.坎德爾、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D選項,永恒主義作為一種教育哲學,堅持主張過去的東西是卓越的,為宇宙、人性、知識和真善美的不變的本質辯解,認為凡是值得向往的東西都是永恒不變的。這一傳統的教育流派,也稱新古典主義教育。它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國,之后逐漸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法國的阿蘭和英國的利文斯通。
3.【答案】C。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個別差異性。題目中“因材施教”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根據差異來選擇適合的方式盡興施教,體現的是個別差異性。“長善救失”反映了注重發掘學生優點,彌補缺點,體現的是互補性。根據選擇題選擇最優選項的原則,本題選C。A選項,個體身心發展無此規律。B選項表述的是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D選項,與題目表述無關。階段性要求教育者不搞“一刀切”,順序性要求教育者做到循序漸進。
4.【答案】D。解析:A選項,綜合課程是一種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并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B選項,以問題為核心,將幾門學科結合起來的課程,叫做核心課程,屬于綜合課程的一種。C選項,選修課程是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的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D選項,活動課程,也叫經驗課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的價值,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就是學生的經驗及其生長需要,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關于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根據題目中的表述,與現實聯系比較緊密,能夠照顧到兒童的需要和興趣的課程,符合活動課程的定義,故選D。
5.【答案】B。解析:A選項,壬寅學制是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只頒布而沒有實行。B選項,癸卯學制是中國開始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或實行新學制的開端。C選項,壬子癸丑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D選項,壬戌學制是新學制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新教育制度的確立,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學制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1922年學制”,“壬戌學制”,“新學制”“六三三學制”指的是同一個學制。根據題意,首次頒布并且實施,所以選擇癸卯學制。
6.【答案】A。解析: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7.【答案】C。解析:感知運動階段,主要特點是:(1)通過探索感知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2)低級的行為圖式;(3)在9-12個月的時候,獲得了客體的永恒性。
8.【答案】C。解析: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9.【答案】A。解析: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12-18歲正處于青春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10.【答案】B。解析:流體智力需要較少的專業知識,包括理解復雜關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數字序列、空間視覺感和圖形矩陣項目所需能力為流體智力。
11.【答案】D。解析:中國的楊賢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A選項,《論共產主義教育》的作者是蘇聯加里寧,曾有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B選項,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12.【答案】B。解析:教師最本質的特征,根本任務,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教書育人。
13.【答案】A。解析:A選項,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無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級形式,不僅人類有,動物也有。BC選項,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D選項,有意后注意,也稱隨意后注意,它是有著自覺目的,但無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產生的。它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注意。根據題意,學生不由自主的看學生,屬于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選A。
14.【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的知識點。
15.【答案】C。解析:完形一頓悟說是格式塔學派的苛勒的理論,并不是考夫卡的理論,所以C選項本身就是錯誤,并且ABD的選項的內容都屬于認知學習理論的內容。
16.【答案】C。解析: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17.【答案】A。解析: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首次將職業倦怠一詞引入心理學領域。費登伯格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產生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18.【答案】A。解析:研究表明,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具有A型人格的教師常常對現實抱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和期望,容易對外界干擾進行妥協,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體驗到一種無能感。因而不能客觀地評價自我使得他們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19.【答案】B。解析: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
20.【答案】A。解析:知識學習是學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21.【答案】B。解析:A選項,一般無此說法。B選項,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它是個人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夠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這類知識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這種知識具有靜態的性質。C選項,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人沒有有意識地提取線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種作業的形式間接推測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這種知識具有動態的性質。D選項,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法等相關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 具體地說, 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根據題目中關鍵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可知題目中描述的內容為陳述性知識。故選B。
22.【答案】D。解析:埃里克森提出人的每個發展階段均面臨一種發展任務,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23. 【答案】A。解析: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道德兩難故事法)
24.【答案】C。解析: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是教育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后仍繼續識記的記憶。過度學習有利于識記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復再重復。實驗證明,過度學習達到50%,即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學習效果最好。故選C。
25.【答案】B。解析:A選項,羅杰斯,認為教育應該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屬于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B選項,杜威,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具體目的和知識目的,屬于教育無目的論的代表人物。C選項,盧梭,認為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屬于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D選項,涂爾干,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社會化,屬于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故選B。
26.【答案】A。解析: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27.【答案】B。解析:知識是人對行為進行定向和調節的基礎,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因素。知識具有三個方面的功能:辨別、預期、調節。
28.【答案】D。解析: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是對事實、定義、規則和原理等的描述。
29.【答案】A。解析:《心理學大辭典》中,將技能定義為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肢體動作方式和智力動作方式的復雜系統。
30.【答案】D。解析:教師要幫助學生從記憶中迅速提取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信息。
31.【答案】ACD。解析: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要遵循客觀性、整體性、發展性三個原則;研究中要控制三個因素:(1)客觀刺激變量(自變量);(2)反應變量(因變量):(3)無關變量。
32.【答案】BC。解析: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叫做圖式。而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于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分為同化和順應。
33.【答案】AD。解析:場依存型的學生對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感興趣;場獨立型的學生對自然學科和數學感興趣。
34.【答案】ABD。解析:一般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種取向:理智取向、實踐-反思取向、文化生態取向。理智取向主張教師通過正規的培訓,向專家學習先進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以提高教育理性認識水平和教學技能。實踐一反思取向主張教師通過實踐反思,發現教育教學意義,獲得實踐智慧,其主要方法有寫日志、傳記、構想、文獻分析、教育敘事、教師訪談、參與性觀察等。文化生態取向認為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僅依靠個人努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文化”或“教師文化”為其工作提供意義、支持和身份認同,其主要方式足通過學習團隊建設進行協同教學、合作教研,實現共同發展。
35.【答案】ABC。解析:教師反思應包括以下三種重要成分:(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3)教師的陳述。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故答案選ABC。
36.【答案】BCD。解析:班杜拉的強化的分類(1)直接強化(外部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2)替代性強化(內部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3)自我強化(內部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并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
37.【答案】ABCD。解析:一般說來,學習動機并不是通過直接卷入認知建構過程而對學習產生作用的,而是以學習情緒狀態的喚醒、學習準備狀態的增強、學習注意力的集中、學習意志努力的提高為中介來影響認知建構過程的。
38.【答案】BCD。解析: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與發散思維相對,聚合思維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研究者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個:(1)流暢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2)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3)獨創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
39.【答案】ABCD。解析:合作學習的特征是:操作化、系統化、程序化、結構化。
40.【答案】ABD。解析:我國學校德育內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法制教育)。
41.【答案】B。解析: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職能決定的。題目表述為教育與人類共始終,所以說法有誤。
42.【答案】A。解析: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的表現:(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43.【答案】B。解析: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引發學習動機(起始階段)。(2)領會知識。這是教學的中心環節。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其中理解教材是領會知識的中心。(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教師教學工作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和評定。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44.【答案】B。解析:廣義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則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新時期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內容應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個方面。可見道德教育只是德育內容之一,這兩個概念并不等同。所以題目中觀點錯誤。
45.【答案】A。解析: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在《論靈魂》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認為人的靈魂由三部分構成,即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秉承柏拉圖的“理性說”,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注意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有大量的反映。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