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歷年真題精選(2)
- 時間:
- 2022-02-21 09:49:11
- 作者:
- 曾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1.教師上課提問時,有的學生總是急于表現甚至沒有弄清題意便搶先回答,這列學生的認知風格屬于( )。
A.沖動型
B.沉思型
C.場獨立型
D.場依存型
答案 A
參考解析:一些學生傾向于簡單思考后立即作答,這種認知風格被稱為沖動型。沖動型學習者面對問題時總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細致地分析問題的各種可能性,稍加思考就迫切地要表達想法,甚至有時還沒弄清問題的要求,就開始對問題進行解答。因此,他們的反應雖快,但正確率往往較低。沖動型學習者多采用整體加工的方式,所以他們在完成需要做整體性解釋的學習任務時,學習成績會更好些。在具體的學習表現上,沖動型學習者會出現閱讀困難,常伴有學習能力缺失,學習成績不太好。不過,也有研究表明,在涉及多角度的任務中,沖動型的學習者較為有利。
2.在教師的幫助下,小學生通過列提綱、畫思維導圖等方式進行學習,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
A.計劃策略
B.元認知策略
C.組織策略
D.資源管理策略
答案 C
參考解析: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主要是減輕學習者工作記憶的負擔,并幫助學生在學習新信息時建構起意義。組織策略通常會將事物整合為更大的類或將一系列條目納入一個概念框架體系之內。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
3.某小學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開設了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民族樂器、地方戲曲等課程,這類屬于( )。
A.校本課程
B.學科課程
C.國家課程
D.地方課程
答案 A
參考解析:校本課程,又稱為學校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優勢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4.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常用“會讀、會寫、會說、會背”等行為動詞表述教學目標,這類教學目標屬于( )。
A.知識與能力目標
B.價值觀目標
C.過程與方法
D.情感態度
答案 A
參考解析: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語文的教學設計上,知識與技能目標可以改為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夠認識XXX等9個生字,會正確書寫XXX等5個生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小學低年段)學生能夠認識XXX等9個生字,會正確書寫XXX等5個生字;理解文中XXX的基本含義(能夠理解文中XXX的內容;能夠利用XXX造句);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小學中、高年段)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為了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中小學教學組織形式推行() 。
A.小組教學
B.開放課堂
C.小班教學
D.個別教學
答案 C
參考解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第四章 義務教育規定,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和監測制度。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教師資格標準。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學。配齊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大力推廣普通話教學,使用規范漢字。
6.相比較而言,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系統知識的課程類型是( )。
A.學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隱性課程
答案 A
參考解析:按照學科固有的屬性劃分,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顧名思義,學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學科課程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學科課程的關鍵詞是系統、邏輯的學科知識。所以學科課程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簡約性。比如我們常見的語文、數學等就是學科課程。
7.2001年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即課程開發者”,該課程實施取向屬于( )。
A.忠實取向
B.創生取向
C.實踐取向
D.相互適應取向
答案 B
參考解析:課程創生取向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并不是在實施之前就固定下來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課程實施本質上是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既有的課程方案不過是一種供這種經驗創生過程選擇的工具而已。課程創生取向強調"課程是實踐"。課程不是被傳遞的教材或課表,不是理所當然的命令與教條,而是需要加以質疑、批判、驗證和改寫的假設。課程創生取向涉及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
8.《學記》中的下列語句,體現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是( )。
A.學不躐等
B.開而弗達
C.禁于未發
D.罕譬而喻
答案 A
參考解析:它出自戰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意思是為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
9.科學課上,張老師在講臺上做水的加溫和降溫實驗,讓學生觀察水的狀態變化。張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
A.實驗法
B.探究法
C.演示法
D.練習法
答案 C
參考解析:演示法是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的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這里需要明確演示的主體基本上都是教師,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從而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參與演示的人是個別人(老師或者學生),而不是所有人(學生)。比如在上化學課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帶一堆瓶瓶罐罐來到教室,然后上課的時候會在講臺上演示不同的化學物質相遇時的化學反應,這就是很典型的演示法,強調的是學生通過觀察某示范演示而獲得直觀感知。簡單總結來說就是“師做生看”,即老師在演示,學生在觀察。
10.小紅語文測驗得了90分,但與全班平均成績相比屬于“中下”,老師鼓勵她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好成績。這種評價方式屬于( )。
A.標準參照評價
B.常模參照評價
C.個體內差異評價
D.形成性評價
答案 B
參考解析:相對性評價,又叫常模參照評價,是運用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可測出學生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常模參照評價的目的是確定學生在則驗團體中的相對位置:優、中、差。在這里有一個固定的常模參照標準,這里的常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分數,你的努力目標取決于你對手分數的高低,競爭比較激烈,比較適合一些選拔性考試,比如:教師招聘考試。
以上就是關于四川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歷年真題單選題精選(2)的全部內容,考生想獲取更多關于四川教師資格證相關資訊,如四川教師資格考試、四川普通話證、四川教師資格認定、四川教師招聘以及四川教師資格證試題資料等相關內容,敬請關注我們四川教師資格網。